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办、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07年秋季赛艇锦标赛,于2007年11月4日—8日在国家千岛湖水上训练基地举行。
组织本次比赛的目的就是配合国家赛艇队积极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,因此,在项目设置、参赛标准、编排方法等方面均为此目的服务,同时作为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秋季锦标赛,对检验效果、收集数据、策划冬训也是上佳的机会。所以,不论是国家队还是地方队都给于了相当的重视。有来自全国各省市19支代表队,174名运动员、143条舟艇参加了比赛,比赛分为男子、女子、男子轻量级、女子轻量级四个级别的水上8000米和陆上6000米测功仪共11个项目。期间还组织了以国家队选拔为目的的2000米测功仪测验。参与裁判工作的裁判员共28人,其中由水上中心指派的19人,地方指派的9人。
一、新的模式,新的考验
1、此次比赛的承办单位是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,与以往的由省体育局竞赛中心承办不同,它是由直属训练单位直接办赛,这样的效果是更直接、更专业、更有效率。但同时也暴露出第一次办赛的准备仓促和缺乏经验。
2、裁判员队伍也经受了新的考验,由于第六届城运会的赛艇比赛11月2日才结束,而本次秋季赛艇锦标赛又在11月4日举行,因此原计划27名中心指派的裁判员因故只有19人如期而至。是全国性比赛裁判员人数最少的一次。
3、比赛的目的决定了裁判工作的标准,即:组织严谨、成绩准确、突出效率。水上比赛为七组,单艇依次出发,每组比赛结束后十分钟出最终成绩,测功仪比赛170多名运动员在一个单元内比赛,记录、录入、校对、发布要在很短的时间完成。
综上几点对本次比赛的裁判员都是一次考验,更是一次锻炼。
二、紧张有序,突出效率
为保障此次比赛裁判工作的顺利进行,在技术代表李志刚同志的具体指导下,在仲裁委员会的监督下,整个裁判员队伍,分工合理、职责明确、流程清晰、互补互助,实现了上述目标,圆满的完成了比赛执法任务。比如:在所需器材设备不能到位的情况下,积极沟通,相互协调,协助承办单位出主意想办法,积极敦促各项工作的落实,保证比赛准备工作落实到位;航道裁判不辞辛苦多次到水上考察航道,确定裁判员位置,使比赛过程安全、有序;编排记录组只有四个人,分工合作,优化工序,实现了准确、及时的工作目标。
三、反思成败,应变圆缺
评价一个赛事的成功与否,取决于赛事的最终效果。从此次赛事的效果看,达到了预期的目的。但在裁判工作的组织过程看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:
1、在初期存在着对赛事重视不够的倾向,感到比赛参加人数少,项目少,时间短,又是非常规的比赛,因此有所懈怠。虽经领导同志提醒后,立即扭转了认识,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:裁判工作的“严肃、认真、公平、准确”的要求还没有成为每一名赛艇裁判员的行为准则。
2、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,特别是首次办赛的承办单位,应对他们进行赛制、赛法、赛责的培训,了解“应知应会”做好赛事保障。
3、应配发等级裁判员标志,以促使裁判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,自觉接受运动队的监督。对裁判长和国家指派的裁判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应强化。为适应高水平比赛的需要,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裁判团队,并致力于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尤为重要。
2007年秋季赛艇锦标赛裁判组
2007年11月11日
|